掠奪性期刊(predatory journals)這個名詞與現象,最早是美國圖書館學者Jeffrey Beall所提出,泛指以不當手段獲利之出版社所發行的學術刊物,出版者自收稿到發布的過程,存在違反學術、出版、商業交易的誠信/倫理行為。這些期刊多使用願者上鉤的手法進行各種宣傳,令學者一時不察提供了稿件或甚至付出了文章處理費費(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, APCs) ,形同對於學術圈的「掠奪」。
掠奪性期刊是個複雜的議題,需透過學者與學界更審慎地選擇、不斷更新訊息,才能避免誤入陷阱。
資料來源:
楊又欣 (2023)。 洞悉掠奪性期刊的陷阱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。
期刊收錄範圍包山包海
期刊網站有過多的拼字與文法錯誤
影像扭曲或模糊,企圖營造並非未授權的樣態(其實就是未授權)
網頁的語言以作者為目標
在網站上過於宣揚Index Copernicus Value
缺少作者投稿處理程序的說明
要求以Email方式投稿
保證快速出版
未說明撤回政策(retraction policy)
缺乏期刊內容是否與如何進行數位保存的資訊
文章處理費APC極低,例如少於USD150
聲稱OA,且作者可保有著作權或缺乏著作權聲明
聯絡的電子郵件不專業或與機構、期刊無關,例:@gmail.com或@yahoo.com
資料來源:
柯皓仁 (2020)。 開放取用發展趨勢。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,(29),1-15。
參考資料:
林奇秀;賴璟毅 (2014)。 開放近用的陰暗面 : 掠奪型出版商及其問題。圖書與資訊學刊, 6(2), 21。
林奇秀 (2020)。 「停、看、聽、問、記」:防範掠奪型期刊的五字訣。